融文汇理  立德树人   
文理要闻
首页 - 文理要闻 - 正文
00后大学生走进十堰农村菌菇产业园 为传统农业插上创意翅膀

作者: 时间:2025-08-18 浏览:

7月,武汉文理学院文韵传承志愿服务队的00后大学生们深入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,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践调研,发挥专业所长,为当地菌菇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。



专业赋能:让课堂知识在田野间生根结果

在黄畈村珍稀菌科普文化产业园,志愿服务队展开了一场深度调研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队员们化身 “故事梳理者”,他们围坐于村委会的长桌旁,认真聆听村干部讲解 “市场主体+农户+村集体” 的联农带农模式。“既能顾家,又能增收”,村民们朴实的话语被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,队员们还细心梳理出 “山上有林、林中有菌、林下有药” 的生态富民链条,让这些藏在山林间的致富故事有了更清晰的脉络。



新闻学专业的同学们则扛起相机、架起设备,成为乡村发展的 “记录者与传播者”。在赤松茸菌床前,他们蹲守捕捉菌菇顶破土壤的瞬间;在花菇温室大棚里,他们用镜头定格菇农弯腰采摘的专注身影;在加工车间内,他们追踪现代化设备运转的高效场景。一张张照片、一段段视频,都成为菌菇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。

艺术专业的同学们则发挥创意优势,为传统菌菇产业注入 “艺术基因”。他们俯身观察菌菇的形态纹理,记录不同生长阶段的色彩变化,采集温室大棚、林下环境等视觉元素。围绕这些素材,他们正构思菌菇主题 IP 形象、科普动画脚本,甚至为未来的科普馆设计虚拟空间展示方案,让农业与数字艺术碰撞出别样火花。

精准献策:从单一种植到多元融合的发展构想

黄畈村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,将珍稀菌产业打造成了助农增收的 “黄金产业”。但在与产业园负责人的深入交流中,服务队了解到,产业目前仍以种植、初级加工为主,存在产业链短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。



经过多轮研讨,队员们结合调研所见所闻,提出了 “三产融合” 的发展建议:在现有种植基础上,延伸产业链条,发展菌菇采摘体验项目,让游客亲身感受农事乐趣;建设珍稀菌科普馆,通过图文、动画、互动装置等形式,普及菌菇种植知识与生态价值;结合周边自然风光,打造 “菌菇观光 + 乡村休闲” 的旅游线路,以黄畈村为核心辐射周边村庄,形成 “一村带多村” 的发展格局。

这些建议既立足当地资源禀赋,又融入了文化创意元素,为产业园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。

青春担当:在乡村振兴中书写成长答卷

一位队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:“整理村民讲述时,那些‘守着林子种菌,日子越来越稳’的话语,比任何文学理论都更触动人心。把‘山上有林、林中有菌’的生态链写成故事,将菇农‘顾家又增收’的心声梳理成文,忽然懂了文字的意义——不只是笔下的精巧修辞,更是让这些带着泥土气的生活,被更多人看见、读懂。原来我们学的文字功夫,落到这片生长着希望的土地上,会生出如此扎实的力量。”



在黄畈村的田间地头,队员们看到了赤松茸在菌床上舒展菌盖,郧阳花菇在温室里迎来丰收,更看到了村民们因收入增加而绽放的笑容。这些鲜活的场景,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林下经济 “护生态、富百姓” 的双重价值,也让乡村振兴战略从政策文本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现实。

更重要的是,同学们在实践中找到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的结合点: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案撰写、新闻学专业的传播推广、艺术专业的创意设计,每一项工作都精准对接了产业园的发展需求。这种 “学以致用” 的实践,让他们对 “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”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离开黄畈村时,队员们的行囊里,除了沾染的泥土与菌香,更装满了对乡村发展的思考与感悟。他们表示,将把此次实践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宣讲素材、创意作品,通过校园宣讲、新媒体传播等方式,讲好黄畈村的菌菇振兴故事。



这场扎根乡村的实践,不仅是 00 后大学生用专业所长服务基层的生动尝试,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大潮中,以青春之力助产业发展、以实干担当绘就乡村新图景的坚定信念。而这份充满 “菌香” 的思政答卷,也正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收获。

 

 

人文艺术学院供稿

 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新区胜海大道1号 武汉文理学院
招生热线:027-61818596,84251595

联系电话(信访投诉):027-65357088

校长信箱:whwlxyxzxx@whwl.edu.cn

CopyRight ©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. 武汉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

鄂公网安备42011602001090号

鄂   ICP备16003919号-2

  • 官方微信
  • 官方微博
  • 抖音账号